收入增速忽高忽低、盈利大起大落的背后,是长城人寿业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尚存问题。而2022年上半年公司退保金额猛增以及某些产品退保率几乎达到90%,似乎昭示公司模式转型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如果顺利度过,或许可迎来一个“新长城”。
文/林晓耕
长城人寿披露的2022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净亏损4.32亿元,总保费收入79.62亿元,同比增长32.32%。其中,新单保费累计达成39.5亿元,年度计划达成率73%,同比增长68.64%。
尽管长城人寿表示,2022年主要保费目标达成进度良好,各保费年度计划达成率均超时间进度,且同比均实现正增长。但其国资股东挂牌转让股权,以及几款产品超高比例的退保等问题,都折射出公司经营面临的困境。
距离“前30”还有多远?
2021年,长城人寿制定了新五年战略规划:到2025年,公司总资产过千亿元、营业收入超300亿元,进入稳定盈利期,价值类新单期交保费增长2倍,跨入寿险前30名,具备上市条件,基本完成保险集团框架搭建。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05年的长城人寿,目前在国内9个省市设立了13家分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广东、四川等多地,下设230家分支机构,基本完成了发达地区的机构布局。公司还设立资产管理、保险代理等四家控股子公司,2020年以来连续八个季度风险评级均为A类,2020年公司治理得分87.5分,在北京局属地监管的16家寿险法人机构中名列前茅,达到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经营业务方面,长城人寿主营传统寿险、分红寿险、万能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业务,其中寿险业务占比超过80%,其次为健康险,而意外险业务占比则不足1%。
长城人寿2021年的营业收入132.5亿元,较2020年的108.7亿元增长21.9%。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15年以来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呈现忽高忽低的状况,2015-2021年的6年间平均增速为22.7%。如果未来几年公司平均增速保持这一水平,则2025年公司将顺利达成300亿元营业收入的战略目标(图表1)。
在资产规模上,长城人寿2020年末达到499.84亿元,2021年末为601.52亿元,增长幅度达到20.34%。如果公司在未来几年保持这一增速,2025年实现千亿元总资产规模的目标也触手可及。
● 净利润大起大落
不过,公司的净利润情况不容乐观。
公司报告显示,2021年长城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11亿元,实现净利润1.49亿元。但进入2022年,公司未能延续盈利业绩,净亏损4.32亿元。
从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看,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长城人寿实现总保费收入79.62亿元,年度计划达成率61.33%,同比增长32.32%。其中,新单保费累计达成39.49亿元,年度计划达成率73%,同比增长68.64%。续期保费累计达成40.13亿元,年度计划达成率52.99%,同比增长9.17%。
长城人寿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公司主要保费目标达成进度良好,总保费、新单保费、续期保费年度计划达成率均超时间进度,且同比均实现正增长,战略执行风险总体可控。公司将坚持中长期战略目标不动摇,持续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以客户为中心提升服务能力、丰富产品供给、优化业务队伍,推动保险业务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战略实施能力。”
从历年的净利润情况看,长城人寿存在亏多盈少、业绩大起大落不稳定的情况。
从2009年到2021年的13年间,公司只有有7年实现盈利。保险行业一直有“七级八利”的说法。长城也遵循这一规律,在成立第七年的2012年实现了234.5万元的微利。2013-2015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39亿元、0.32亿元和1.8亿元,但2016年又陷入亏损,亏损额达5.19亿元,将之前3个年度的盈利全部“吃掉”。2017-2018年,公司亏损更是大幅扩大,分别亏损7.23亿元和15.93亿元。这三年的累计亏损就达到了28.35亿元。
公司在2018年的报告中表示,亏损原因主要是受公司上市权益类资产收益未达预期和受信用风险事件影响,个别固定收益类资产公允价值大幅下降并计提减值损失所致。
从2019年起,长城人寿深化战略转型,聚焦价值导向,围绕“价值发展、盈亏平衡”目标,强调“价值、规模、利润”均衡发展,持续改善业务结构,重点发展高价值类业务,优化资产配置。2019年,公司再度回归盈利轨道,2019-2021年其净利润分别为0.92亿元、1.35亿元、1.49亿元。2021年,其保费收入也首度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1.01亿元。
不过,2022年上半年,公司再度发生4.32亿元的亏损,把2019-2021年三年的合计盈利3.98亿元再度消耗殆尽(图表2)
长城人寿表示,2021年寿险行业进入转型周期,业务发展承压,公司坚持稳健发展原则,坚持价值导向,战略风险管理基本符合监管规定和公司经营管理要求,战略风险监测指标未出现预警,战略风险基本可控。
尽管如此,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的大起大落,表明长城人寿业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尚存问题。
退保率短板待加长
长城人寿2022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引人关注的还有旗下金裕年金保险A、B两款产品上半年退保金共计16.5亿元,年度累计退保率均近90%。具体来看,两款产品退保金主要集中在一季度。
报告显示,长城人寿前两个季度综合退保率均超过4%。具体来看,一季度综合退保率为4.31%;二季度综合退保率为4.86%。
金裕年金保险A、B款两款产品上半年累计退保规模为16.5亿元,累计退保率远高于公司综合退保率。具体来看,两款产品退保金主要集中在一季度。金裕年金保险A款上半年退保金9.35亿元,一季度退保金9.11亿,年度累计退保率87.61%;金裕年金保险B款上半年退保金7.16亿元,一季度退保金7.01亿,年度退保率89.13%。
针对以上产品退保等问题,资深精算师徐昱琛表示,以上两款保险产品退保主要集中在一季度,其可能作为某年份的“开门红”产品,满一定保单年度之后,达到销售人员预先提及的收益时间点,投保人选择退保。
徐昱琛还表示,一般情况下,该款保险产品产生较大规模退保现象可能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可能存在前几年收取的保费在本年退保的现象,也就是说,退保率计算中可能存在退保金与年份不匹配的情况;另一方面可能存在银保渠道销售不规范现象,导致在某些年份出现大规模的年金领取,也就是说,投保人认为已经完成年金收取后选择退保。
值得关注的是,长城人寿的退保金额在当年的保险业务收入的比例,从2016年之前的两位数收缩至2017年之后的个位数,但2019~2021年该比例分别为9.49%、7.24%、8.27%,比中国人寿等头部险企的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左右。
受累于金裕年金保险A、B两款产品遭遇大幅退保,公司2022年上半年的退保金更是攀升至22.19亿元,同比增长385.56%;较2021年全年的9.18亿元也增加了130.83%。
小股东退出不易
2022年9月26日,长城人寿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一笔股权转让信息,公告显示,长城人寿股东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二十二冶”)拟将所持长城人寿3000万股(占比0.54%)股权进行出让。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中国二十二冶第一次欲出清股权了。
2020年3月,中国二十二冶就曾挂牌转让所持的这笔股权,转让底价7520万元,折合每股约2.51元。
不仅如此,近年来,多家小股东都曾意图转让长城人寿股权,但至今仍未找到接盘方。其中包括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华信元喜投资有限公司、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国金鼎兴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广厦京都置业有限公司、拉萨亚祥兴泰投资有限公司、完美世界游戏有限责任公司。
从长城人寿目前的股权结构来看,其共有19家股东,前三大股东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金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长城人寿50.69%股权。此次出让股权的中国二十二冶与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并列为长城人寿第16大股东。
业内人士认为,险企小股东转让股权一般是对保险公司已有投资回报以及可见成长性不够满意,也或者是自己的主业需要加大投资或现金流,或者与主要股东有大的战略分歧。而股权变更不一定是坏事,一般能优化保险业和社会的资源组合情况。
股权转让困难的原因或在于这部分股权本身占比较小,构不成战略投资者,难以获得话语权。也有保险股权投资人表示,他们一般需要较大比例的持股,以达到推动保险与自身主业协同的目的,而小股东地位无法实现这一要求。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长城人寿超三成股份处异常状态。具体来看,第四、五、六、七大股东分别持有13.44%、11.78%、4.75%、3.57%的股份均处质押或冻结状态;第十四大股东持有1.42%的股份被质押。
引入新血液不容易
2022年以来,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部分险企偿付能力急剧下滑。截至2022年6月末,长城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3.05%,较年初下滑21.83个百分点,且其风险综合评级在一季度末也降为BBB类。
事实上,近年公司偿付能力快速下滑,长城人寿2021年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4.8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2.75%,较年初分别下降27.96个百分点和17.68个百分点。
对于长城人寿这样一家处于“爬坡期”的寿险企业,充足的资本金至关重要。资料显示,从成立至今,长城人寿共进行了9次增资,截至目前其注册资本金已达55.32亿元。但即便如此,公司目前的资金缺口仍较大。
2021年,为确保公司在新的战略规划周期内偿付能力充足率处于健康水平、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并顺利达成既定目标,长城人寿启动了新一轮的增资计划。
据悉,该计划的核心是,在长城人寿控股股东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在保持原持股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参与增资,同时希望引进具有协同资源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方。按照增资计划,新股东可结合自身实力情况及相关诉求,参与增资额度为10亿元-50亿元。但至今,该计划仍无下文。
在2022年5月,长城人寿发布一则公告称,公司以大宗交易的方式在二级市场买入中国天楹个股5805.58万股,每股交易价格为4.53元,交易总额约2.6亿元,持有中国天楹2.3%左右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这则公告同时也披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中国天楹存在在未来12个月内可能持有长城人寿5%以上股权情况,长城人寿与中国天楹构成以股权为基础的关联关系”。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天楹或将成为长城人寿的股东,且持股比例在5%以上。
这一事件目前仍未有定论,下一步长城人寿能否通过这种“换股”的方式引入新股东,以增加资本金,值得关注。
当下的寿险市场正面临巨变,商业保险注定会成为第三支柱养老的主要支撑和多层次保险保障完善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尤其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机会又迫使传统寿险行业面临转型升级。中小寿险公司的转型更是决定公司未来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正如长城人寿董事长白力所说,“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市场环境,长城人寿将围绕‘四五’战略规划目标,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长城’。”